欢迎光临时代基因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9-87565351转810
  1. 当前位置:

  2. 动态>
  3. 行业新闻

PPIs究竟治病还是致病?用法用量很关键

时间:2017-05-04 作者:时代基因
分享到: 0

PPIs,即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以下简称PPIs),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类先进药物,比如常见的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它可以通过快速高效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杆菌达到快速治愈溃疡的目的,但随着PPIs的长期、大量应用,许多与之相关的不良事件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如何“用好”它至关重要。

一线药物毋庸置疑,不良反应更须谨慎

自从全球首个质子泵抑制剂(PPIs)奥美拉唑于1987年在瑞典上市后,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等PPIs也相继问市。PPIs的应用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进步。

此前,组胺2(H2)受体抑制剂(例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相较于H2受体抑制剂PPIs的抑酸作用更强大、更持久。PPIs的应用使许多消化性溃疡患者免受手术之苦。同时,PPIs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率及对反流症状的缓解率也显著高于H2受体抑制剂。

然而,随着PPIs的长期、大量应用,许多与之相关的不良事件也逐渐凸显出来。

2009年3月,《美国胃肠病学》(Am J Gastroenterol)针对PPI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进展出了一辑增刊,刊登8篇综述。这些文章提示,应用PPIs所致的医源性低胃酸症会增加患者对肠道细菌的易感性;可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会减少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食物中铁的吸收;会影响钙的吸收而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2010年5月份的《内科学文献》(Arch Intern Med)发表的5篇关于PPIs应用的研究显示,院内艰难梭菌感染(CDI)风险与PPIs剂量呈正相关。研究还显示,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经内镜下治疗后的患者,与非大剂量PPIs相比,大剂量PPIS并不能降低再出血率、手术率或死亡率,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剂量才是合适的呢?


基因检测帮你用好PPIs这把双刃剑

国内外诸多专家都认为,PPIs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用好能治病,用不好则致病。用好的意思即每个人根据个人年龄、病症以及体质等因素,服用最佳药物和相对准确的剂量,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需要医生根据科学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给出最佳用药方案了。

相较于传统的凭借临床用药指南(统计学数据)和医生经验开处方的方式,基因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数据”,使得医生能根据每位患者的基因状况为其出具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我们以PPIs为例来说,它在人体中主要通过肝脏代谢。CYP2C19是人体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在肝脏中有很多表达。CYP2C19酶活性的不同,会影响PPIS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如果患者的CYP2C19酶活性比较强,则会导致PPIs迅速被代谢掉,使得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慢代谢者,这样会使得药物疗效不佳。如果CYP2C19酶活性比较弱,PPIs不容易代谢,则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就比较高,这种情况就需密切关注,以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对于有消化性系统疾病的患者而言,检测CYP2C19的活性对于安全使用PPIs意义非常重大。通过基因检测数据,医生可以综合判断PPIs是否适用于该患者,或者是否应该给快代谢者增加剂量、给慢代谢者减少剂量以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等。

所以,用好PPIs这把双刃剑,通过基因检测获得临床个性化用药指导方案很有必要。